刘春来 , 刘春来 临潼
本文目录一览:
请问湖南益阳城市文化旅游特色怎么样?
城市文化特色是实现城市间差异竞争的重要资源,是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重要亮点,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是城市过去和现在的浓缩,是物质实体和历史文化的提炼,是城市形象的精髓和灵魂。益阳的城市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名人荟萃;美女文化出名;竹文化浓郁;湖乡文化突出;黑茶文化领先。
益阳湖山秀丽,人文荟萃,如镶嵌在洞庭湖畔的一棵璀璨明珠。奔流不息的资、澧、沅三水从境内流过,注洞庭,汇长江,齐归大海,纳三楚文化之精华,聚滨湖水乡之特色。其城市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益阳历史文化悠久。
益阳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秦朝开始的,至今已有2000余年,源远流长久远。但从文物考古的研究看,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益阳就有人类生产生活的遗址,已被发现并被挖掘考证的,主要有南县涂家台遗址。涂家台遗址具有7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文化村落遗址的显著特色,重要的出土文物有大量陶片及墓葬中完整的人体骨架,经南京考古所碳14放射检测,在涂家台出土的文物特别是人体骨骼距今已7000余年,专家将涂家台遗址划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创办于440年前的益阳龙洲书院,是古代湖南四大书院之一;会龙山上与白鹿寺遥相映衬的栖霞寺是东晋古刹,相传是明代建文帝避难的地方;坐落在资江大桥南端的裴公亭,是唐代宰相裴休攻读诗书的故地;桃花江畔清幽静美的凤凰山,传说是当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时行吟垂钓,写作《天问》的地方,桃江现还有天问台。考古研究证明,益阳为兵家重地,资江与志溪河交界处至谢林港,上世纪90年代末曾出土2600多座战国墓,万余件战国器物大多为兵器、陶器,刀、枪、剑、戟等青铜器及大量完整的陶器,还出土了一枚虎符(器物全部存于省考古所)。益阳还有许多流传民间的三国故事:诸葛井、马良湖、鲁肃堤、关公坳等等。
(二)益阳文化名人荟萃。
益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奇山异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俊杰。唐代诗僧齐己,明代名臣郭都贤,清代名臣陶澍、胡林翼,书法家黄自元,华侨教育家张国基,革命先烈熊亨瀚、夏曦,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国际正义人士”的何凤山,首任驻港部队司令刘镇武,现代文化名人周扬、周立波、周谷城和叶紫,著名作家莫应丰、散文家叶梦、小说家刘春来、戏剧家赵凤凯、表演艺术家谢芳、雷佳、吴军等。他们都是益阳人,都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益阳是文化体育之乡,全市有全国文化先进县2个,全国先进文化站2个,羽毛球闻名世界,曾涌现出唐九红、龚智超、龚睿娜等5位世界冠军和杨智勇、文巨刚等著名教练,1998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管理中心批准在益阳建立中国益阳羽毛球人才训练基地。
(三)益阳美女文化出名。
湖南盛产美女,最为出名的是益阳市桃江县的桃花江,享誉海内外,国内无出其右,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蜚声海外。黎锦晖先生的《桃花江》是现代流行歌曲和商业音乐开始的标志和代表作。该曲使桃花江誉满神州,驰名中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河”,成了世人向往的仙境。三、四十年代上海滩到处都是吹吹打打《桃花江》,老一辈的人大多会唱。许多著名演员与歌手都唱过此曲,如:周旋、邓丽君、谢采芸,徐小凤就是唱此曲出名的。后来的电影插曲新《桃花江》也成为一代名曲风靡至今,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桃花江》。电影《桃花江》被视为中国最有影响的两部影片之一!该片开创了歌舞片的先河。桃花江是那样俏丽迷人,美丽如画。山水秀丽,风景优美,盛产桃花丽人,面如姣月,清丽可人,真是“你爱了肥的俏,你丢了瘦的娇,你爱了瘦的娇,你丢了肥的俏,你到底是怎样地选怎样地挑?”。有两个著名海外美女,钟情文和张梦瑞就来自桃花江畔,周扬先生的前妻也来自这里,其倾国倾城的美貌至今许多老人都记忆犹新。该地自嘉庆年间就列为选妃之地。此地女孩皮肤细嫩,白里透红,状如桃花。桃花江是湖南的十大旅游区之一。“到张家界看山、到洞庭湖看水、到桃花江看美人”,每逢黄金假期,慕名前往桃江,希望一睹美人风采的游客大有人在。
(四)益阳湖乡文化突出。
湖乡文化兼收并蓄,沉稳平和又旷达浪漫。南洞庭是益阳的渔米之乡,南县百余年历史就是人傍湖而居,因湖而繁,其文化的包容性、互补性较强,丰裕的生活带来平和沉稳又旷达浪漫的气质,较一般定义的农耕文化更有其包容与创新。湖乡文化的英雄气概最能体现在治水之中,无论是围湖造田还是在汛期的抗洪抢险,嘹亮的夯歌号子和在风里雨里堵沙眼、抢断堤的人墙,都会让人觉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气概。同时湖乡文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又是这种丰衣足食的农耕文化的另一面。人称这里是“花鼓戏窝子”,无论老少几乎每人都可以唱几段《西湖调》,忙时务农,闲时唱戏,逢年过节邀几户人家就可以唱一台大戏。因此,在南县、沅江一带的民间职业剧团十分活跃。
(五)益阳竹文化浓郁。
益阳被称为“南竹之乡”,有竹林百万亩,竹资源十分丰富。益阳人喜竹、赏竹、观竹、听竹、吟竹、颂竹、食竹、用竹,竹与益阳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成为一种崇尚坚忍不拔、劲节虚心的文化精神追求。益阳的竹雕、竹编、竹郁、竹装修享誉海内外。益阳曾连续举办四届国际竹文化节,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益阳小郁竹艺漂洋过海,其工艺技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享有盛誉,小郁民间艺人被请到非洲传授技艺。现在益阳的竹地板、竹胶板都为新型的装饰建筑用材,成了部分乡镇支柱性特色产业。
(六)益阳黑茶文化领先。
古代曾这样描绘安化黑茶产业的兴盛场景,“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益阳市黑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益阳茶厂生产的茯砖几十年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畅销不衰,占有全国市场25%的份额。白沙溪茶厂最早以黑砖、花砖和千两茶扬名国内,在国外市场也有相当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到清末,益阳安化县的黑茶冠甲全国。10月17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益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将在益阳市举行。
更多关于湖南益阳城市文化旅游特色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和海岩水平差不多的作家,还有类似作品有哪些?
海岩很出名吗,不觉得,别说我不认识海岩,我估计看过海岩的书比你小子多。介绍几本经典的给你吧,毕淑敏的《血玲珑》、刘春来的《水灾》、贾平凹的《秦腔》、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王安忆的《长恨歌》、阿来的《尘埃落定》古华的《芙蓉镇》还有比较厉害的就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当然这个估计你看不懂,更加厉害的就有巴金的《家》《春》《秋》最最厉害的就比如《红楼梦》有空看看,都是经典,不看是你的损失
孙健忠简介_郝万忠事迹简介_汉剧名家李天忠简介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讨论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湖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的南楚到明代,为古代湘楚文学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代表人物有屈原、阴铿、李群玉、胡曾、周敦颐、王以宁、乐雷发、冯子振、欧阳玄、李东阳等;第二个时期,从清代到中日甲午战争,为湖湘经世文学时期, 其文学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龄前魏源、曾国藩、何绍基、郭嵩焘、邓辅纶、王闿运等;第三个时期,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为资产阶级文学时期。其文学代表人物有谭嗣同、陈天华、宁调元、易顺鼎等;第四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新民主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时期,其文学代表人物有欧阳予倩、田汉、丁玲、沈从文、张天翼、周扬、周立波、康濯、莫应丰、韩少功、古华、谭谈、孙健忠等。
中文名
湖南文学
外文名
Hunan Literature
地区
湖南
起源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根据史料记载,从新石器时期到西周这一段历史时期孙健忠简介,除沅湘间流传着一些民歌及民间传说外,尚无有记载的文人创作。自楚汉时期屈原流寓沅湘、贾谊谪宦长沙之后,流波所及,始开湖南文学风气。尤其是屈原的辞赋,他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写下了许多描述湖南山水景物、风土人情、民间祭祀、神话传说的辞章,表现了古代湘楚人的生活和情感,在开创一个与诗经风格迥异的南方楚辞、离骚文学流派的同时,也奠定了湖南文学的基石。到魏晋时期,湖南出现了刘巴、蒋琬等名见于经传的本土作家。阴铿是南朝梁、陈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湖南出现的第一个真正称得上有成就的诗人。他的五言诗风格清丽,俊逸高远,自成妙境,开初唐沈铨期、宋之问近体之风,成为李白、杜甫心仪的前贤。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湖南文学也渐有起色,较著名的作家有诗人欧阳询、李群玉、胡曾、曹松、齐己,散文家刘蜕等。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王昌龄、杜甫、韩愈、柳宗元、李商隐等都曾流寓湖南,并留下了很多不朽之作,伟大诗人杜甫还客死在湘江的一叶孤舟上。宋元明时期湖南著名的文学人物有周敦颐、王以宁、乐雷发、冯子振、欧阳玄、李东阳等。
湖湘经世文学时期的时间跨度为清代到中日甲午战争。其时,湖南文学仍以传统的诗文为主。衡阳王夫之,就是清初诗文成就卓著的大儒。爱国忧时的民族正气和缜密深厚的学术功力,交融在其诗文中,直接启迪了一代湖南文风。至鸦片战争前后,一些士大夫被西方侵略者的炮声惊醒,他们要求改革弊政,富国强兵。在乡先贤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的理论遥相倡导下,湖南文士得风气之先,经陶澍、贺长龄、魏源弘扬光大后,形成了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湖湘经世派文学群体。他们以功业自许,以实务为先,写诗作文则提倡介入生活。也就在这一时期,湖湘文化走向成熟,趋于繁荣。在散文方面,出现了以曾国藩为领袖的桐城古文湘乡派,涌现了吴敏树、邓辅纶等一些著名作家,他们宗法桐城而不固守桐城义法,明确提出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范畴,认为文章除了必须讲究义理、考据、词章外,还应当力矫空疏,经世致用。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何绍基、王闿运等名家。他们都是门人弟子甚众,文采风流,盛于一时,交相辉映在三湘天宇,造成了当时中国诗坛的奇丽景观。
资产阶级文学时期,时间上为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在这一时期内,湖南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诗文、小说作武器,进行反清、反袁爱国宣传,对推动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前期,维新派诗人谭嗣同的诗文洋溢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喷射出慷慨的战斗光芒,气势磅礴,语言畅达,使传统的诗文倾向社会化、通俗化。此外,易顺鼎、皮锡瑞等都力求新路。后期的著名作家有陈天华、宁调元、八指头陀、易白沙等。其中,“革命党之大文豪”陈天华熟练地运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及浅显的白话文,写作了《猛回头》、 警世钟等作品,为辛亥革命起义作了舆论上的准备。宁调元为南社主要诗人,他诗学杜甫和龚自珍,诗风苍凉雄放,慷慨多悲,语言却明白晓畅,雅俗共赏。八指头陀也是这段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一部分忧国忧民之作呈沉郁凝重之美,而一部分描山绘水之作则具清新素雅之态。
新民主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时期,时间跨度是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段时期堪称湖南文学史上空前的繁荣时期,名作大量涌现,大家星月争辉,作家群不断形成,文学思潮异常活跃。也就在这一时期,倾向于自然淡雅、平易朴实、地方色彩浓郁的自成一格的湖南文学基本形成。这个时期又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五四运动前后到新中国建立。在五四新文化开创的湖南沃土上,经 *** 、徐特立、黎锦熙等宣传、倡导,造成了很好的文化氛围,产生了一批饮誉我国现代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如田汉、欧阳予倩、成仿吾、沈从文、丁玲、周立波、张天翼、蒋牧良、叶紫、康濯、谢冰莹等,这些作家不仅在各自的文学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建国后的湖南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第二个阶段是建国后的40年。在这个阶段的前期,亦即“文革”前,湖南文学初步形成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周立波自50年代中期定居家乡,任省作协、省文联主席以来,热心指导文学青年,并以自己独具风格 的《山乡巨变》等作品,影响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作家。他的继任者康濯在这方面也做得很突出。这样,在湖南涌现了未央、周健明、谢璞、刘勇、任光椿等实力强劲的中青年作家,他们写出了一些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作品,逐渐形成了湖南作家群独有的思想风格和艺术特色。这个阶段的后期,亦即从“文革”到1989年,湖南文学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前进过程,湖南作家接受了复杂的人生考验,迎来了湖南文坛又一个绚烂的春天。其中古华、莫应丰、任光椿、孙健忠、叶蔚林、谭谈等,他们的创作始于60年代,成熟于新时期。在古华、莫应丰等的带动下,接着又涌现了一批文学新人,如韩少功、彭见明、蔡则海、何立伟、刘舰平、水运宪等,形成了一支声震中国文坛的“湘军”。新时期的湖南文学,内容由政治型向社会型转变,主题由单向性向多向性发展,文学表现的范围明显地拓宽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题材以及道德、伦理、爱情、风俗等文学主题相继出现。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人们的思考更深刻,视野更开阔,文化交流更广泛,湖南文学汇入了新时代的洪流,呈现出灿烂的前景。
1979——1984年,共创作、出版长篇小说22部,其中两部(古华《芙蓉镇》、莫应丰《将军吟》)获茅盾文学奖;中篇小说210多部,其中4部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近3000篇,其中9篇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900多篇(部),其中5篇、3部获全中优秀少年儿童文学奖和优秀儿童读物奖;诗歌6000多首,其中1首(未央《假如我重活一次》)获全国优秀诗歌奖;散文、报告文学400多篇,其中2篇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近800篇孙健忠简介,其中5篇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民间文学作品近1000篇,其中2篇获全国优秀民间文学奖;传记文学5部;文艺理论论文和专著近4000篇(部)。文学“湘军”的称谓就是随着这种创作人才的集团性崛起和文学作品的大面积获奖的情况而出现的。
1985年以后,文艺理论批评新观念新方法异常活跃,现代派文学思潮及创作方法开始引进,湖南的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多向发展和全面探索阶段。文学方面,韩少功(《马桥词典》、《爸爸爸》、《女女女》)、叶蔚林(《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孙健忠(《舍巴日》、《死街》)等开始“寻根”,残雪追求下意识和无意识的宣泄,状写生命的恐惧与焦虑(《苍老的浮云》、《黄泥街》),徐晓鹤着力表现人性的丑陋(《达哥》),莫应丰陷入奇思怪想(《桃源梦》)。与此同时,坚守传统现实主义园地的也不乏其人,通俗文学、儿童文学得到发展,以江堤、彭国梁、陈惠芳为代表的年轻诗人开始“新乡土诗”创作。文学湘军的整体势头有所减弱,而创作个性更为鲜明。
1989——1991年,湖南文学进入一个调整时期。3年中,全省共创作出版长篇小说65部,中篇小说300多篇,短篇小说3000多篇,散文和报告文学集29部,诗歌集30部。
1992——1999年,湖南文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曾国藩》(唐浩明)入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杨度》(同上)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长篇小说《玩古》(彭见明)获全国“八五期间优秀长篇小说奖”,散文集《人生路弯弯》(谭谈)获第四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优秀图书奖,儿童文学集《淡淡的白梅》(庞敏)获全国第5届儿童文学奖,此外,陶少鸿、向本贵、何顿、王跃文等的中长篇小说,叶梦、王开林的散文等也在当前中国文坛占有一定地位。
与此同时,湖南作家群悄悄完成了更新换代。80年代初成名的作家虽仍在创作,但已失去了当初独步文坛的气概与风华;80年代末90年代初登文坛的中生代作家,以“七小虎”为代表(陶少鸿、翁新华、姜贻斌、刘春来、屈国新、匡国泰、林家品),加上何顿、聂鑫森、叶梦等,已成为文坛湘军的中坚,而一批60年代甚至7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作家,如王跃文、王开林、陈惠芳、庞敏、王静怡、汤素兰、聂茂、江堤、谢乐军等,也以群体的姿态崛起于文坛。
本文链接:http://www.gs5000.cn/a/2006.html
发布于:2023-05-21,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