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卫星」 / 嫦娥系列探月卫星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的名称是什么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的名称是嫦娥一号。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吸引着世界关注的目光,嫦娥一号卫星在这里由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经过18天时间飞行最终进入环月轨道。根据飞行计划,嫦娥一号在奔月途中,应该安排3次中途修正。然而,由于卫星轨道控制“非常精准”,嫦娥一号只实施了一次中途修正。
系统组成:
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
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
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关于嫦娥2号的资料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发射时间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345秒
发射概况
2010年9月29日,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9时整起飞。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目前嫦娥2号已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行后的15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
时间确定
记者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国防科工局探月中心了解到,目前,嫦娥二号已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进入发射“数秒期”。 据发射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嫦娥二号最终将从2号塔位发射升天。2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移动塔开始向2号固定发射塔靠拢。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今天已经正式宣布,嫦娥二号将于10月1日的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到月球,开始了月球之旅。
编辑本段发射准备
2010年9月28日日中午1时许,[1]随着来自贵阳市老年摩托车俱乐部的五名六旬车手作为最后一批参观者走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门即告关闭,直到嫦娥二号发射次日再行开放。 记者中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门外看到,大院内宽敞的林阴道上少有人迹,偶尔会有几辆挂着军牌的车辆进出,驻地泽远乡派出所的一辆警车在附近不间断巡逻。发射中心大门侧边的一条通村公路入口,昨日开始由军人把守,其间有一位当地老乡,驾驶一辆贴着通行证的面包车试图开进,但被查出车上载有多名持外地身份证的人而被拦住。 在发射中心门外的水果摊上,发现几位身穿天蓝色工装的青年人。他们身后的“航天一院”4个字,表明他们来自北京,是火箭测试队的工作人员,他们身挂的出入吊牌上,不仅贴着各自的近照,写着各自的姓名,而且还有出入证的编号。离发射中心约5公里的铁路线上,一辆写有“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字样的巡线车正在专用线上检修。住在铁路旁的一位老乡称,估计马上就会有“罐罐车”运输火箭燃料进场。 据介绍:在发射时间上,目前有关方面的工作正在按照10月1日晚7时这一时间作准备,没有特殊情况,嫦娥二号将在国庆日晚7时开始奔月旅程。
飞行数据
绕月高度:100公里 降轨后高度:15公里
携带仪器
一、CCD立体相机 二、X射线谱仪 三、γ射线谱仪 四、激光高度计 五、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 六、微波探测仪 七、太阳风离子探测器
主要任务
“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 嫦娥二号
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运行时间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孙辉先向媒体透露:“实际上,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备用星。”,发射嫦娥一号时,为确保绕月飞行的成功,准备了两颗卫星。“如果嫦娥一号没有实现当初的目标,可能就会发射这颗备用星,嫦娥一号的任务圆满完成了,这颗卫星就成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卫星的先导星了。” 孙辉先透露,作为嫦娥三号的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任务将持续半年。
编辑本段发射目标
进一步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
十大使命
(试验使命) 一、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 二、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三、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 四、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五、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 六、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 (探测使命) 七、获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卫星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 八、探测月球物质成分; 九、探测月壤特性; 十、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
八大技术
即将发射的嫦娥二号将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即直接发射至地月转 嫦娥二号卫星
移轨道,这将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缩短至不到5天。在举国上下关注嫦娥二号卫星发射之际,我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嫦娥一号卫星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应邀在最新出版的《航天器工程》期刊上发表文章,透露嫦娥二号有八大技术改进。 “承前启后,持续发展”,这是欧阳院士对嫦娥二号承载使命的概述。他表示,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在工程上的主要任务是试验验证与月面软着陆相关的部分关键技术和新设备,试验新的奔月轨道,降低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风险;其在科学上的首要任务是对月面着陆区进行详查,精细地测绘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总体来讲,嫦娥二号执行的是对月球“精细探测”的任务,以利于今后嫦娥三号能够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它的表现将为探月二期的实施成功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相对嫦娥一号来说,嫦娥二号做了多方面改进和提高,欧阳院士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 首先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的轨道设计不同,这次发射的嫦娥二号将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即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这将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大大缩短; 其次,嫦娥二号卫星将在距月球表面约100千米高度的极轨轨道上绕月运行,较嫦娥一号距月表200千米的轨道要低,有利于对重点地区做出精细测绘; 第三,嫦娥二号直飞月球的方式对运载火箭的入轨精度和入轨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执行此次任务 嫦娥二号的任务
长征三号丙火箭,较之前护送嫦娥一号上天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增加了两个助推器; 第四,为获得着陆区的精细地形数据,嫦娥二号激光高度计在月面上留下的“激光足印”间距更小,激光测距精度也可达5米,从而获得月球上几个重点区域的高密度高程测量数据; 第五,嫦娥二号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的空间分辨率由嫦娥一号时期的120米左右提高到小于10米,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详实; 第六,嫦娥二号的主要科学目标是对月球着陆区和其他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测绘、立体成像,精细探测月面的元素成分与分布,月壤的电磁特性、粒度纬度和月壤层厚度,近月空间的环境等。嫦娥二号将获得的这些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探测数据可以与嫦娥一号的探测数据进行互相校核; 第七,嫦娥二号将演练嫦娥三号软着陆前的15千米×100千米椭圆轨道,这是探月卫星首次如此近地接近月表; 第八,根据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的要求,新增了X频段的测控,使得我国深空测控通信能力将扩展到“地球——火星”间的距离。
首颗探月卫星叫什么名字
大唐诗人李商隐诗曰:“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何等的孤寂与无奈!
“嫦娥奔月”的故事历来让人向往,而人类探月的脚步从未停止……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26天,600多小时的飞行,完成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壮举,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为了帮助考生熟悉相关考点,针对“探月工程”相关的科技类、时政类考点进行总结分析,并通过例题的形式展现考查方式。
一、我国探月工程核心考点总结
1、探月工程发展史考点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目前,我国主要进行的是第一阶段“无人月球探测”,第一阶段分为“三步走”,可用“绕、落、回”来简单概括:
①第一期工程叫“绕”:
即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器,围绕月球轨道靠近月面进行探测,包括对月球影像的拍摄,对近月表面情况(成分、月壤厚度等)的探测,以及对月地之间环境的探测等。2007年嫦娥一号和2010年嫦娥二号完成此任务。
②第二期工程叫“落”:
即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表面上,再从这个月球着陆探测器上释放出一个月球车,在月球表面上行走探测。2013年嫦娥三号和2018年嫦娥四号完成此任务。
③第三期工程叫“回”:
即发射一个月球着陆器着陆在月球表面,但这个着陆器与上一期“落”阶段的月球着陆器不一样,它还带有返回的功能。这个月球着陆器落在月球表面就位探测后,再将从月球上所取的样品放回到返回器上,返回器最终把样品带回地球。
2、探月工程时政类考点
①2018年5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鹊桥号中继星是世界首颗运行于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通信卫星,将为年底择机实施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任务提供地月间的中继通信。
②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
③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世界第一张月背影像图,这也是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地中继通信。
二、试题再现
2018年8月15日,国家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首次公布了我国( )任务着陆器和月球车外观设计构型,探月工程该任务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该月球车基本继承了“玉兔号”的外形和状态,呈长方形盒状,长1.5米,宽1米,高1.1米。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的名称是
嫦娥一号
相关资料:
嫦娥一号已定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左右发射,目前燃料已加注完成,卫星跟火箭已经对接完毕。根据权威专家表示,嫦娥一号比起传说中的“嫦娥”来,体重达2吨多,但在奔月途中,其轻盈的身姿与传说中的“嫦娥”丝毫不差。奔月成功后,人们将无法用肉眼观测。
◆概况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目前这颗卫星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在该阶段,将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来承担卫星测试工作。
航天专家介绍,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目前,这两颗初样星的结构制造已经完成,将在年底以前开始整星测试。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据介绍,整个初样测试阶段将持续到明年6月份,随后将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
此外,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目前已经投入生产。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更具体的你看看这个: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有什么功能?
嫦娥二号对探月工程起承上启下作用!
“嫦娥二号”是以嫦娥一号卫星的备份星为基础进行研制的,其主要任务是为探月工程二期进行前期工程验证和探测,是二期的“探路者”。
相比“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与之相应的风险也更大。“嫦娥二号”任务就像是一期工程向二期工程的一个跳板,既继承了嫦娥一号卫星的许多成熟技术,又根据任务目标的不同,增加了很多新技术,对探月工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整个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主要是用以试验、验证探月工程二期部分关键技术,深化月球科学探测目标。
在飞行任务期间,嫦娥二号卫星将开展六大技术验证:一是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二是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三是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四是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五是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中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六是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这六大技术验证,将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月球表面环境,把握深空探测技术发展规律,有效降低探月二期工程风险,提供有益的借鉴。
嫦娥二号卫星在嫦娥一号卫星的基础上,改进了有效载荷性能,提高了对月科学探测精度,重点是完成四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卫星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同时还将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月壤特性以及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嫦娥二号卫星开展的月球科学探测将在中国后续探月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有效促进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
嫦娥二号卫星由10大分系统组成。根据新的任务要求,系统总体及热控分系统等进行了重新设计,8个分系统在充分继承嫦娥一号卫星状态基础上进行了局部设计修改,而技术试验和有效载荷这两个分系统则集中了全部的新研软硬件产品,并进行了全新设计。
打造“直达天梯”。如果把嫦娥二号比作一个在严酷环境中需要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杂技演员,那么能否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就是摆在她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根据地月日的运动规律,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窗口时间非常短,如果星箭分离时卫星没有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入口,那么就需要对卫星轨道进行调整,会使卫星上的燃料提前消耗,如果偏差过大,将影响后续任务的执行。为此,卫星系统和火箭系统两大系统互相配合,携手合作,经过多次反复核算,最终设计出火箭的发射轨道,为“嫦娥奔月”打造了一架快捷方便的“直达天梯”。
确保精准“刹车”。点火发射后,“嫦娥二号”乘坐着“直达电梯”向月宫飞奔而去。如果她跑的用力过猛,来不及及时刹车,就不能成为月球卫星。“刹车”力量不够会造成卫星飞出月球的引力范围,而不能被月球捕获;“刹车”力量过大,卫星就会撞上月球,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能够让卫星顺利进入100公里×100公里的工作轨道和100公里×15公里的环月轨道,设计人员进行了极其精确的分析求解,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反复确认相关系统间的接口关系。经过一轮轮反复的讨论和计算,他们终于找到了控制精度的有效方法,精准“刹车”难题迎刃而解。
增加全新技术试验分系统。“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相比,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新增了一个分系统——技术试验分系统。这个分系统主要用于实现星地X频段测控体制验证,并试验降落相机等相关技术,为二期工程进行先期验证和技术储备。按要卫星研制节点,这个分系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方案设计、初样和正样产品的研制,才不至于影响整个任务的进度。任务紧迫,技术试验分系统的攻关小组开始了与时间的角力。资料室、互联网、设计室、单机生产厂,设计师们辗转奔波,经过无数次的计算、论证、推翻,再计算、再论证……一个个技术难题终于逐一攻破。
国内首次应用X波段测控体制。嫦娥二号卫星拥有多项新技术,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首次上天试验,X波段测控体制就是其中的代表。目前,中国卫星中尚无星地X波段测控体制应用的实践,与国内主要使用的S频段测控体制相比,它有着传输速度高、信号衰减小、负载数据多等优点。但是它同时又面临着设计、器件和工艺等一系列技术难点。设计人员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直面挑战,经过通宵达旦的攻关,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了解决方案。
配置“冷暖空调”。由于轨道的变化,嫦娥二号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将面临300℃左右的冷暖温差。如何抗拒来自太阳光的高温照射,又如何抵御冰点以下的寒冷?由“嫦娥二号”热控系统的设计团队妙手设计的卫星防辐射覆膜大显神通。这个由13层薄如蝉翼的覆膜组成的金灿灿的外衣,有着特殊的结构,可以传导星内的热量,有效形成星内热平衡环境,“嫦娥二号”穿上它,就如置身在四季如春的空调间。
设计“动静相宜”的微小相机。为了在卫星发射升空后能从太空中拍摄清晰的地球图像,同时也为了快速清晰地获取月球表面图像,嫦娥二号卫星上面安装了四个集成了光、机、电、热等先进技术的微小相机。设计人员采用了CMOS图像传感器,并针对嫦娥二号卫星的需求,主动展开攻关,独辟蹊径,“短、平、快”地完成了相机研制。
经过两年多的攻关,嫦娥二号卫星的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嫦娥奔月梦圆的交响曲中,奏响了振聋发聩的最强音。
本文链接:http://www.gs5000.cn/a/2364.html
发布于:2023-05-26,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