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女 _ 烈女奇冤

博主:网友网友昨天2420

本文目录一览:

词语造句:用烈女造句

烈女拼音: lie nv

烈女解释: 古称重义轻生的女子和拚死保全贞节的女子。

烈女造句: 1、王宝钏是唐朝野史中痴情烈女的“楷模”。

2、我成了一个十足的烈女苦主。争吵、抱怨、唠叨和痛苦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3、后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儒家伦理道德的提倡,对妇女的束缚逐渐加深,就把不愿改嫁或被侵辱而殉身的女子称为“烈女”。

4、节妇烈女和宋代的政治,道德,和性别观念。

烈女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史书,尤其是地方志,会把在战乱中不屈服于盗匪,敌人侮辱,自杀而死的女子,写入烈女传。

现在翻译的话,就是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女子

烈女的解释

烈女的解释

[a woman who died in defence of her honour chastITy or virginity]

刚正有节操的女子;抗拒 * 或殉夫而死的女子 详细解释 (1).古指重义轻生的女子。 《史记·刺客列传》 :“非独 政 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晋 傅玄 《秦女休行》 :“烈女念此痛, 丹心 为寸伤。” 明 汪道昆 《 洛水 悲》 :“清江碧石伤心丽,莫 不是 浣纱烈女?” (2).特指殉节的女子。 宋 叶适 《宋故孟 夫人 墓 志铭 》 :“自诗书 古文 ,其録贤妇烈女,莫不备闺阃之义,严死生之际。” 胡适 《贞操 问题 》 :“ 俞氏 女还不曾出嫁,不过因为信了那种荒谬的贞操迷信,想做那‘青史上留名的事’,所以绝食寻死,想做烈女。”

词语分解

烈的解释 烈 è 火势猛;引申为猛, 厉害 :烈火。烈焰。烈酒。烈马。烈性。 激烈 。剧烈。 气势盛大:轰轰烈烈。 刚直,有高贵品格的;为 正义 而死难的:烈女。壮烈。先烈。烈士。 功业:功烈。 古同“列”, 行列 。 笔画 女的解释 女 ǚ 女性,与“男” 相对 。古代以未婚的为“女”, 已婚 的为“妇”。现通称“ 妇女 ”:女人。女士。女流(含轻蔑意)。少(刼 )女。 以女儿作 为人 的妻(旧读?)。 星名,二十八宿 之一 。亦称“婺女”、“须女”

历史谁是贞女或烈女?

对妇女的“贞节旌表”其实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见于记载。刘向的《列女传》中记述,楚国的两位守节妇女,分别受到楚王旌表,赠封号为“贞姜”、“贞姬”。其后,秦朝秦始皇也曾为一寡妇筑台以奖其贞节。但这些旌表,大多属于针对个别妇女的例子,尚不能确定有一个及于多数妇女的制度存在。 成为制度的贞节旌表在汉代开始出现。最早的记载汉宣帝时曾对颖川郡的一位“贞妇顺女”赐帛。其后从汉平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等时代的相关诏令中,可看出开始把这种赏赐及奖励扩及于全国。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贞节妇女的奖励,虽仍然如汉代时仅存于各诏令之中,但有更明确要求地方官推选,出现一套层层负责的流程,可看到旌表贞节与地方行政、监察等制度相结合。 到隋唐时代,贞节旌表制度正式见于典章制度中,例如隋代规定“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课役”。 到宋代承袭唐代之外,对于贞节妇女的表扬方式更多,包括实物赏赐、免赋役之外,尚有旌表门闾(亦即在家族的大门建筑上加上特定的标示装饰以作为标记,后来明清时代的贞节牌坊亦为其中一种)、封爵赠号、立祠供乡人祭祀、在墓上表记等等。 但不论何时何代,不论有没有戒律,持贞守节的女子都是受到称颂,被视为(妇女们的)时代楷模的。 《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一段“桑女受辱”的故事,后经汉代刘向整理而编入《列女传》。故事大致内容是:“鲁秋胡子”新婚五日,即“宦于陈”,而“五年乃归”,道逢妻子采桑,因不识而戏之,遭拒。后归家。其妻“洁妇”羞愧悲愤,“耻夫无义”,遂投河而死。 “秋胡”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主张是非常鲜明的。秋胡与妻“洁妇”构成了侵害与被侵害、骚扰与被骚扰的对立的双方,并且在社会层面上构成了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审视与评价。侵害与骚扰的一方,在成为道德意义上的受谴责者的同时,拒绝侵害与骚扰的一方也就成为道德意义上的“楷模”和“榜样”。事实上,故事所内含的思想宗旨和道德准则,已经为汉代社会所普遍认同和尊奉。 与杂乱的南北朝时代相比,魏晋时期的社会婚姻道德状况相对比较保守、清净。晋惠帝时期一个叫裴颂的人,曾就女子的贞操问题写过一篇叫《女史箴》的文章,把女子的贞操比作膏、玉、兰花,认为“膏不厌鲜,女不厌清,玉不厌洁,兰不厌香”。这无疑也是社会倡导“已婚女子保守贞操,寡妇不要再嫁”的反映。 受这种思潮影响,那个时代甚至以后的很长时期,出了不少贞节烈女。北齐时代有个叫羊烈的大家,还在党州建造了一座尼姑庵,让一些没有生儿子就守寡的女子都到庵里削发为尼。 元明两代节女最多 宋代理学家提倡的“妇节”,在当时虽然没成什么大气候,时光流转,却渐渐成为后来社会的道德规范,成为要求妇女们必尽的义务。 元代的统治者是蒙古族,蒙古民族的婚姻制度和习俗与汉族完全不同。但是,受到汉族礼教的巨大影响,蒙古族妇女中也出现了许多坚贞守节的。汉族女子的贞节观念就更不用说了—— 比以往更加认真起来。 传说有个姓马的妇女,乳房部位生了疡疾,人家好心劝她去看大夫,她却说,寡妇的乳房怎么好给身为男人的大夫看来看去(检查)呢?!她最终活活病死了。时人却尊她为节妇。 元代时,朝廷开始对于节妇的身分作出较严格的规定,即三十岁以前丈夫去世,守节到五十岁以后的,才能算是节妇。此外,对于申请旌表的过程也作出较严格的规定,这些制度为明清时代所承继并进一步严格化。 明代开始,旌表制度远比前代受到重视,历朝皇帝在许多诏令中屡次重申此制度。在实际运作上,更是形成一套严密而规律化的制度。 明代贞节旌表可分为“节妇”和“烈女”,承袭元代的制度,节妇定义为三十岁之前丧夫,守节到五十岁以上的妇女。烈女较无明确定义,但一般是指妇女为维护自身的贞操而死的行为。 到了清代,大致上承袭了明代的制度。但对任意自杀的烈女变得不再像明代那样鼓励,主要仅旌表节妇。 据统计,上了元史“烈女传”的节烈女子有一百八九十位,远高于唐宋两代;明代女子守贞风气更胜于元,被记入节烈传记的不下万人!在这万余人中,有三百零八人的事迹“尤为突出”,受到后世的追捧。 不过,元明时代的一些读书人,对寡妇守节的问题,倒也有比较人道的见解。他们认为,守节与否,应听由寡妇自己决定,别人不能干预。 还有一本叫《温氏母训》的书认为,“少寡不必劝之守,不必强之改。只看晏眠早起,恶逸好劳,忙忙地无一刻空闲,此必守志的人”。也就是说,寡妇若是身体勤劳,守寡的念头才会专;如果有半点偷闲,就不会守寡了。 自古史书都是男人写的,写男人的。史书中所提及的女人,也都是根据男人们所谓正统的尺度去衡量、评价的。西汉刘向作《列女传》,是为了垂戒后世,希望女人们都遵守“妇道”,主张“避嫌别远,终不更二”。他为之作传的女子有贞女、孝妇、贤母等等,选择对象还是比较宽泛的,并不只局限于节烈女子。 后来可就不行了!《后汉书》为才女蔡文姬立了传,就有后世人大骂,说不该把一个三嫁过的女人写来玷污青史。我以为,这真是太不讲道理了!蔡文姬三嫁,是她的私生活,与她的文学成就无关。如果说,蔡文姬不该被列入史传,那么,诱拐了寡妇卓文君的司马相如也不该被列入史传!唉!自古以来就缺乏对妇女的尊重,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啊! 宋代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正史中的“列女传”基本上都变成“烈女传”了。满篇记载的尽是守节教子的贞妇、抱着牌位成婚守节终身的贞女、为未婚死去的夫婿绝食殉节的烈女…… 明史《列女传》中记载,妇女孔氏,尚未嫁到夫家,丈夫便死了。孔氏欲往殉之。她的母亲不许女儿做此荒唐的事情,她就绝食七天,以示自己的殉夫之志。母亲强迫她喝些饮料,推拉之际,一对蛾子碰巧落入杯中淹死了。孔氏说,连虫子都知道我的心意,唯独母亲你不谅人。母亲无奈,悲伤地裁制素衣缟裳,眼睁睁看着女儿送死。孔氏辞别舅姑,然后上吊自尽了。 山阴公主有三十个面首 尽管受到来自整个社会的性压迫,但回顾历史,历代广大妇女同胞们还是守规守矩的,并真的以为持贞守节是自己应尽的本分。然而,和任何事情一样,有好的就有坏的,有贞节烈女也有荒淫荡妇。有压迫就有反抗嘛! 以明朝来说,妇女守贞虽是世风,但不守节而再嫁的寡妇也有的是。 明武宗时有个叫马昂妹的女子,丈夫死后又嫁了人,还怀了孕。因其美貌,被人在武宗面前提起,武宗就将她迎入宫内,做了爱姬。许多大臣纷纷向武宗进谏,说“失了节的妇人居然宠夺宫禁,必是个天生尤物;这种失了身的女子,绝不可再要”!“一般平民人家尚且以娶再醮妇人为耻,何况万乘的君主,哪里可以娶已失身的妇人”!什么贞节不贞洁!进谏归进谏,谩骂归谩骂,谁能把人家皇帝和皇帝的爱妃怎么样! 人们都以为,唐代的“大周”皇帝武则天是最不守妇道的,不仅敢吃“牝鸡司晨”这个大螃蟹,还敢和那些个男皇帝们较劲——他们有三宫六院,女皇俺也得纳几个清俊漂亮的男儿在身边伺候着!传说她老人家有好些个“面首”,比如薛怀义,比如御医沈南缪,比如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大名鼎鼎的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 殊不知,纳“面首”之举并不是武则天的首创,而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的山阴公主的发明。 何谓“面首”?《辞源》的解释是:“面,貌之美;首,发之美(头发主肾气,发之美是说头发生得好)。面首,谓美男子。引申为男妾、男宠。”确定“面首”这个称谓的,是南北朝时期南宋朝的“废帝”刘子业。 《宋书·前废帝纪》中载:山阴公主淫恣过度,谓帝曰:“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帝乃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 刘子业的荒淫好色在历史上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了。据考,他十六岁即位后,不仅广选民间美色,还兼收老爹的内宠,甚至将自己的亲姑母新蔡公主、亲姐姐山阴公主统统揽入怀抱。 山阴公主,名楚玉,有刘氏皇族第一美人之称,嫁与驸马都尉何戢为妻,非常不守妇道,却与哥哥刘子业感情很不错,经常进宫去与刘子业同吃同住,俨然一副夫妻模样。加上刘子业溺爱于她,对她言听计从,更是胡作妄为。她向皇帝弟弟提出:“我和你虽然性别不同,但都是先帝的骨肉,你在六宫有上万的女人,而我只有驸马一个,太不公平啦!”刘子业大概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给予了她郡王的待遇,又给她配置了三十位年轻美貌的男子做“面首”。 有了“面首”的山阴公主还不够满意,又看上了吏部郎褚渊,向皇帝提出要他,皇帝也答应了。然而,“渊侍公主十日,备见逼迫,以死自誓,乃得免。”也就是说,这位褚渊伺候公主,才当了十天面首,就被强迫得受不住了,直到以自杀相威胁才得以脱身 —— 褚渊面对美貌的刘楚玉始终像块木头,刘楚玉骂他说,“你看起来倒像个男人,一把大胡须像铁戟一样粗壮,做起事来怎么却没有一点阳刚之气?”褚渊说,“我虽然不是个聪明人,但如此违反情理的事却是不做的!你是公主,我不能对你怎么样,但是你再这样逼我,我自杀总是可以的!” 只是,山阴公主与她的面首们颠鸾倒凤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 刘子业也只做了半年多皇帝,就被其叔父杀死。新帝即位后,山阴公主也被诛杀于乱刀之下,时年仅二十二三岁。 而真正不幸的还是那三十个年轻美貌的少年面首,山阴公主被杀后,作为公主的床伴,他们统统被灭口,为山阴公主殉葬。

烈女是什么特征

古指重义轻生的女子、特指殉节的女子。。。现代泛指的是强悍、刚烈、有主见的女子。

烈女

liè nǚㄌㄧㄝ ˋ ㄋㄩˇ

基本解释

◎ 烈女 liènǚ

[a woman who died in defence of her honour chastity or virginity] 刚正有节操的女子;抗拒强暴或殉夫而死的女子

近义词

节女

详细解释

(1).古指重义轻生的女子。《史记·刺客列传》:“非独 政 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晋 傅玄 《秦女休行》:“烈女念此痛,丹心为寸伤。” 明 汪道昆 《洛水悲》:“清江碧石伤心丽,莫不是浣纱烈女?”

(2).特指殉节的女子。 宋 叶适 《宋故孟夫人墓志铭》:“自诗书古文,其録贤妇烈女,莫不备闺阃之义,严死生之际。” 胡适 《贞操问题》:“ 俞氏 女还不曾出嫁,不过因为信了那种荒谬的贞操迷信,想做那‘青史上留名的事’,所以绝食寻死,想做烈女。”

微信扫一扫
The End

发布于:2023-05-27,除非注明,否则均为GS5000知识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